▎市場復蘇的佐證:生產情況好轉
其實,行情好壞市場上有很多細節可以看出,比如打樣找樣的情況,染廠里每日進倉的數量,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跡象就是招工以及工人工資情況。可以說今年的紡織行業的工資情況與紡織行情的走勢幾乎是一致的。
三四月份,市場復工之初遭遇海外疫情爆發,導致了大量外貿訂單被取消、推遲,所有相關紡織企業舉步維艱,裁人與降薪立即被提上日程。據一紡織外貿企業員工介紹,由于他們大量歐美訂單停滯,他們在4月份時候一次裁員20多人。
一些生產型企業則比較矛盾,一方面想通過裁員減輕負擔,兩一方面卻又擔心技術工人流失影響日后復產。于是不少企業通過“低薪待產”,給員工每日20-100元的生活費等待訂單回歸再重新上班的方式來減少成本留住員工。
可以說那個時間點是整個紡織行業的收入低點,甚至有不少員工在那段時間選擇回鄉、轉行。但是近期,各大小工廠招工的數量以及薪酬相當誘人,從生產情況來說,紡織市場的確在經歷好轉。
▎年初就開始爆發的新冠疫情,截止目前還沒有停止肆虐的腳步
全球經貿活動不可避免的遭到了重創,尤其是防疫不力的部分海外各國經濟不是停滯就是倒退。而非常依賴外貿出口的紡織行業也深受其害,行情走弱、市場萎縮已經是2020年絕大多數紡織人的共識。
另外最近國際上并不太平,中美問題以及人民幣匯率等重大消息不僅影響著市場信心,也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據調研反饋,僅有23%的企業表示今年銷售額是增長的,其他77%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下跌。其中跌幅達到30-50%的企業最多,占比59%。另外還有6%的企業銷售額直接腰斬,跌幅超過50%。今年紡織行情的弱勢是不用質疑的,內外貿市場在紡織產能供應過剩以及服裝市場需求萎縮的兩面夾擊下,全年的表現都很平淡。
處在年底服裝銷售旺季的前沿,紡織市場表現并不一致。就目前來看由于供需問題,長時間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很難擺脫淡季走出一條“逆勢上行”的道路。目前整個市場表現較為保守,往年同期早已有有不少春夏面料下達,但現在很多供應商卻依然停留在苦等訂單階段。而同時外貿在適應國際局勢變化之后開始好轉,尤其秋冬面料訂單的到達,逐漸打開了局面,使得銷量和利潤一起向好。